English

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关于柳州市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调查
2000-05-20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张米杨 郑国和 我有话说

作为1997年5月被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全国技术创新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柳州市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三年了,柳州市走过了怎样一条技术创新之路?

记者日前到这里采访时了解到,在柳州,政府与企业都把技术创新看为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改造,也不是盲目地追求新产品开发,而是技术与市场的融合,是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的和谐统一。

企业:与其等待别人来打败你,企业:不如自己“打败”自己

高级工程师方中予打开笔记本电脑,轻轻点击鼠标,柳州信息网的网页被打开,技术创新和经贸信息等栏目展现在眼前。作为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厂长助理,他每天都要了解市场行情和同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

提起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西客站等这些国人为之骄傲的建筑,方中予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因为这些宏伟建筑上,都可以找到柳州建筑机械总厂OVM系列产品的踪迹。他们以自行设计和生产的OVM品牌锚具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抢占到全国同类产品53%以上的市场份额。短短几年,工厂已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类型系列产品,年产值由2000万元发展到2.2亿元,靠的就是OVM锚具的高技术含量,是技术创新与市场运用同步。两年来,由本厂职工申请的专利就有60多项,相当一部分已经运用并产生效益。近几年来,他们还通过与全国200多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交流和项目合作开发,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引起同行业的广泛关注。

在柳州,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总是时时关注着市场的最新动态。市场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最能体现技术人员的价值。为了使创新成果转化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创造最大的效益,企业领导和普通技术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针对当前国内特种汽车市场客户小批量的需求及个性化的要求,一汽柳州特种汽车厂响亮地提出让“用户点菜单”。可一旦真要兑现在较短的时间开发生产出客户满意的产品的承诺时,厂里技术人员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事实上,去年一年内,他们设计生产出11个系列、93种新产品,一个季度鉴定20多种新产品。好“菜单”引来四方宾客,500人的企业去年销售4086辆特种车。

柳州市塑料机械总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国有大型专业塑料机械生产厂家,其LS系列产品在市场很受欢迎。他们的绝招是实施“交钥匙工程”:技术开发项目负责人实行产品设计——工艺编制——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检验——产品交付调试——技术鉴定——售后信息跟踪全过程技术项目负责制。只有当产品进入市场让用户接受了,满意了,项目负责人手中的“钥匙”才能交出去。为了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厂里在分配上也向科技人员倾斜,向一线工人倾斜,技术人员的收入比一般行政人员高30%。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灵魂,用户的需要就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产品单一,不适应市场需要,柳州汽车厂1996年、1997年连续亏损。实践使他们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的关系有了深切的认识,创新决不单是技术问题,一定要在与市场对接中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等别人来打败你,不如自己改变自己。观念一旦变了,技术设计人员也纷纷跑起了市场,开发产品时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大大增强。通过与有关单位合作,1998年开发出150多个品种,新产品产出率达到85%以上。1998年当年扭亏,盈利380万元,1999年盈利4936万元。

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搭平台

在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政府如何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作用?柳州市市委、市政府的理解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督促,抓好创新体系、创新机制的建立,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建好战略平台。柳州人把这称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委、市政府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六大体系”,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投入支撑、引进人才、科技中介服务六方面切实为企业提供服务。

柳州人对技术创新的关注是如此急切,市人大会议为此进行专题讨论;市政协为此开展专题调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工业副市长任组长的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纷纷出台,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条件。在这过程中,政府转变职能,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过渡,将技术创新与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求钢铁、冶金、棉纺行业从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追求产品质量的提升。市一、二棉纺厂几十年来从没出现过亏损,但仍按要求压锭,淘汰旧的产品,通过注入新的科技含量,使产品向高档化发展。

从企业开发机构的建立入手,市政府着力促进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建立。目前,全市已建成4个国家级、7个自治区级的技术中心,市内84.1%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共筹集技术创新基金2000余万元。与此同时,还要求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50%必须用在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政府除了从资金上给与扶持外,还规定企业必须从销售收入中提出一定比例作为技术开发经费,1997年全市不包含技术改造仅用于开发的费用就达1.1亿元,1999年达1.6亿元。从1997年以来,项目列入国家一级的有60多项,比“七五”、“八五”时期的总和还多,每年完成项目在300项以上。

政府不当“婆婆”当“红娘”。柳州科研基础很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少,技术来源渠道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渴求新技术却缺少渠道。针对这种情况,市政府主动与清华、北航等名校和中科院的研究所联系,为推进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以市政府名义签订的产学研合同协议就有16个。在青岛和深圳的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上,人们经常见到柳州市的领导亲自带着技术难题寻求合作。在政府的带动下,如今,柳州几乎每一个企业都与相关的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以及柳州经贸信息网等中介组织的建立为先导,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这些中介组织立足于为企业解决难题,承担技术难题招标,组织专家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论证,不仅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其自身也得到发展。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好的领导可以带活一个企业,一个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无穷无尽的经济效益。市里下力气为企业配一个好班子,把一些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的人才充实到企业领导班子里,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培训。市里拨出100万元专项经费,开始实施“双百工程”,计划聘请100名国外、100名国内专家作为市政府顾问,为柳州的技术创新助力。对此,市里的观点是“花小钱,做大事”,像德国铸造专家为柳机实施的“铸造工艺改进”项目,每年就为企业节约人民币300万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